4月18日晚,清华终身学习云课堂第八讲暨振兴系列子课堂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带来题为“创新与反贫困”的主题讲座。本次专题课程受到广泛关注,来自湖北、云南(南涧)、甘肃、贵州、内蒙古、青海等地近19000人通过雨课堂、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官方微博“清华终身学习”以及学堂在线参加直播学习,其中雨课堂约5300人同时在线学习。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文雪到场参加。
陈劲(前排右)、张文雪(前排左)与学院直播团队合影
讲座从消除贫困的重要性、反贫困研究的基本范式、依靠创新实现反贫困的三个范式和创新反贫困的展望四个方面展开,理论结合实际案例,介绍运用创新在世界各国实现反贫困的经验以及创新实现反贫困的中国路径。
陈劲首先强调了消除贫困的重要性。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2018年世界发展报告》都不断指出贫困问题是世界所面临着的重大挑战。虽然极端贫困人口下降,但下降速度放缓,根据预测,未来(至2030年)的减贫速度仍将继续放缓,可见贫困问题仍然严峻。此外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也将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第一目标。
陈劲还介绍了反贫困研究的基本范式。很多经济学家和世界组织都关注过“贫困”的界定,马尔萨斯、马克思、纳克斯等学者都对贫困进行了理论探讨,但是作为学术概念的“反贫困”一词则是由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于1969年在其著作《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中首次正式提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是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陈劲认为,以往的研究范式都具有一定的不足,它们过度重视从经济增长、制度变迁的视角来提出解决贫困问题,忽视了创新对反贫困的重大价值。
陈劲提出了依靠创新实现反贫困的三个范式。
第一,科技创新是反贫困的基本范式。以农业为例,加大农业创新力度有助于减少贫困、终结饥饿、应对气候变化、减轻病虫害的风险等。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丰富的农业创新经验,如德国提出农业4.0,是在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以网络化、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为支撑和手段的一种高度集约、高度精准、高度智能、高度协同、高度生态的现代农业形态,强调生产智能化与精准化,农业全产业链协同化,农民普遍职业化、富庶化,农村生态化、城镇化等。陈劲指出,这些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未来的农业是真正的高科技行业,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力度,特别要在农业领域的核心技术方面取得新的成就。我国也提出了“藏粮于技”战略,重点在于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此外互联网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如腾讯秉持“科技向善”的思想,积极探索“互联网+扶贫”模式。
第二,全面创新是反贫困的重要保障。全面创新是指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的结合。如科技创新加商业模式创新,以疫情下的淘宝助农为例,数字化的助农方式让各地大棚、田地、场院都成了直播间,为农产品销售打开新的局面。又如制度创新,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做好农村整体性和区域协同性政策设计,有助于保障农民的基本权利,建立制度、激励、组织和能力相统一的高效贫困治理模式。此外教育创新、金融创新和社会创新也都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贫困的彻底根除需要整合式创新。陈劲指出,在各国现有的创新范式中,或是立足于局部思维,或是只重视横向的知识、资源、人员等要素的整合,或是过于倚重概念、文化或社会因素,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这三类传统的创新范式,缺乏东方哲学的整体思想观,如总体思维、对立统一、有机整合和动态发展。整合式创新强调战略创新引领下的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全面创新、开放创新的综合体,五者互为联系,有机统一于整合式创新的整体创新范式中,缺一不可,体现出东方文化的价值和中国特色,为企业、区域和国家实现重大领域、重大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提供理论支撑。
最后陈劲总结道,中国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减贫扶贫,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并且取得了重大成效,我国减贫速度明显快于全球,也为全球减贫提供了中国经验。反贫困,源自其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性,以其极端重要性,也必然成为创新研究的新公地。
各地学员观看课程直播
背景链接:
清华终身学习云课堂是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面向社会推出的大型公益课堂,于2020年3月启动,通过雨课堂、学堂在线、学院官方微博“清华终身学习”等在线直播平台开设专题讲座,以清华优质教育资源服务社会。清华终身学习云课堂下设各类子课堂,包括面向政府人员的闻道系列、面向企业人员的日新系列、面向教师群体的春雨系列、面向乡村基层的振兴系列等。课程内容聚焦疫情期间的时政经济、科技前沿、在线教育、公共管理、产业经济、心理辅导、乡村振兴、应急管理等问题,满足学员多样化学习需求。
供稿部门:综合办公室
撰稿:高畅
图片素材提供:张敏、孙茗、朱维博
审核:陈劲、孙茗、胡晓燕
排版:周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