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易院士主讲清华校友学习日第3讲,解读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岁末辞旧迎新,正是游子归家时,一月的最后一个周六,“清华校友终身学习支持计划”学习日活动第3讲如约在环境学院报告厅举办。本次讲座,邀请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以“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为题开展讲座。

1.jpg

活动现场

2.jpg

刘震向钱易院士汇报校友学习日工作开展情况

出席学习日第3讲的嘉宾有清华校友总会副秘书长崔剑,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刘震、院长助理郎晓红。

3.jpg

活动签到

4.jpg

领取资料

钱易院士围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与实施、生态文明的诞生与意义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三方面内容展开讲座。

5.jpg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进步飞速,社会取得极大成就,同时工业发达国家也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与气候变化、生态破坏等三方面问题。历史上曾出现的八大典型公害事件已经为人类敲响了环保的警钟。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人类对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进行严肃思考,到20世纪末期,可持续发展战略诞生出来。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符合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致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与传统的发展理论相比,可持续发展有四个根本的差别,即更关注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更注重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注重知识对发展的贡献作用,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和资源消耗使得我们更迫切地需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谈到生态文明的意义与实质,钱易院士认为生态文明是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从原始文明对自然的崇拜到农业时代的敬畏再到工业时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出现,人与自然的矛盾日趋恶化,为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是文明进步的新台阶,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她说:“人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应该要仿效自然”。

6.jpg

颁发讲座纪念牌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到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强调全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伦理观,唯有如此,才能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也是提倡生态文明的意义所在。

接下来,钱易院士与校友们分享自己对生态文明建设有效途径的认识。她表示,要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就一定要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其它四个方面的建设中去。她提出至少要在六个领域做好工作,即生产领域、消费领域、城镇化建设领域、保护天然生态系统领域、文化教育领域,以及法制和管理领域。

7.jpg

校友提问

在与校友的问答互动中,钱易院士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观众中,认真解答校友们的疑问。最后她恳切地说:“我看到在座的校友们都很年轻,希望大家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立功,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谋福利!我们一定要共同来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一代一代人接力棒打下去。”

8.jpg

现场交流

“清华校友学习日”系列活动由清华校友总会、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以及校办、继教处、在线办共同组织并协作实施。2018年11月25日开启了学习日活动首次讲座,此后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六,将根据校友们的学习需求将开展“专题讲座”。本次讲座为学习日活动第3讲。“清华校友学习日”将持续整合优质资源,为校友提供职业发展与学业需求的支持和服务,构建一个互帮互助、终身学习的校友交流空间和氛围。全新的2019年,期待更多校友关注和参与。(供稿:合作发展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