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雨课堂,创新核技术”

10月31日下午,“清华校友终身学习支持计划”学习日活动第20讲在“荷塘雨课堂”开讲。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简称“工物系”)教授、系主任王学武应邀为校友们带来“物理与工程结合,核科学技术+X”的主题报告。来自全国及海外300余名校友参与在线学习。

1.jpg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系主任王学武作主题报告

王学武首先回顾了工物系的建系历史及其为“两弹一艇”、核能、核技术应用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他指出核科学技术具有基础性,与诸多学科广泛交叉,工物系主要在能源、安全、物质、健康、环境等方面进行基础与应用研究,服务于科学前沿与国家重大需求。

核能是清洁能源,在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他向校友们介绍我国核电发展历程、最新核电技术进展、未来核电与聚变能技术布局,以及核研院与工物系在核能物理与工程、聚变能物理与实验方面的研究情况。

辐射是“魔幻透视眼”,是社会安全的守护神。清华大学辐射成像创新团队面向打击走私、反恐、缉毒和大型装备检测等国家安全重大需求,解决辐射成像的科学与技术问题。从固定式集装箱检查技术,到移动式集装箱检查技术,再到能够进行物质识别的双能成像技术,能对行驶中的集装箱实施检查的快速成像技术,可以进行三维成像和物质识别的双能CT断层成像技术,能对人体进行安检的散射成像与毫米波成像技术。团队持续创新,技术不断突破,取得骄人成绩,引领行业发展。

辐射是“宇宙密码的信使”,可以助力物理学前沿研究。探索宇宙未知领域,要通过对辐射的探测实验进行研究,揭示宇宙奥秘,要探索暗物质和暗能量;工物系在2400米地下的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建设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高纯锗探测器技术,不断提高暗物质探测灵敏度;工物系既积极参加了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b国际合作,也在研究激光等离子体尾场加速技术,将大规模的物理问题“变小”,为未来实现更高能量的加速器对撞机探索宇宙未知领域提供了新的可能。

辐射是“微观世界的钥匙”,可以测量微观结构和动态。工物系持续开展产生电子、光子、质子、中子的创新紧凑型装置的相关研究,使之成为超级“显微镜”——准单能逆康普顿散射伽马光源、高重频光阴极微波电子枪、超高时空分辨率透射电镜、桌面光源、掠入射聚焦小角中子散射谱仪……这一系列创新技术与仪器,为核能、核物理、材料、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医学与制药等领域提供了平台与工具。

辐射是“精准的刻刀”,突破“卡脖子”技术。工物系基于创新的稳态微聚束光源原理与技术方案,正在申请建设极紫外光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望为攻克光刻这一“卡脖子”问题奠定关键技术基础。

辐射是“诊与疗的利器”,可以守护人类健康。工物系正在进行自准直SPECT技术与装备研究,系列先进医用电子直加束流模块技术研究,质子、重离子加速器和小型加速器中子源技术研究,以及相关的辐射物理、剂量与监测技术研究……这些技术积累,可望为实现冠心病、肝胆、癌症等重大疾病更加精准的研究、诊断与治疗奠定关键技术基础。

在互动环节,校友们通过“雨课堂投稿”就人才培养、教育理念、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等主题提问,王学武一一作答。

2.jpg

直播课程截图

课后,王学武接受采访时表示,非常高兴受邀参与校友学习日,但是考虑到校友们专业和行业不同,内心对于是否能够讲好、让大家有所收获非常忐忑,备课内容方面希望能让大家感受到母校的院系发展和科技创新。同时,他也希望通过校友们的辐射宣传,吸引更多的人关心、支持科技工作,吸引更多的青年学生投身前沿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3.jpg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郭钊(左)向主讲老师王学武(右)颁发活动纪念奖牌

清华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校友总会副秘书长杨柳参加线上学习;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郭钊参加现场学习,并向主讲老师王学武颁发活动纪念奖牌。清华2012届社科学院校友、继续教育学院合作发展办公室黄蕾主持本次活动;学院在线教育办公室全程进行直播保障。

4.jpg

主讲老师王学武(右三)与工作团队合影

“清华校友学习日”系列活动由清华校友总会、教育基金会、继续教育学院、校长办公室、终身教育处共同组织并协作实施。2018年11月25日开启学习日活动首次讲座,此后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六,根据校友们的学习需求开展“专题讲座”。

2020年2月29日,第12期校友学习日首次登上“雨课堂”直播平台。这种打破空间限制,在同一时间、同上一堂课的线上学习和互动方式,得到校友们的高度认可。“清华校友学习日”将持续整合优质资源,为校友提供职业发展与学业需求的支持和服务,构建一个互帮互助、终身学习的校友交流空间和氛围,期待更多校友关注和参与。 

5.jpg

直播课前准备


供稿:合作发展办公室

撰稿:郭晓旭

图片:郭宏涛、韩旭、郭晓旭

编辑、排版:胡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