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武汉一家亲 白衣学员援鄂行

共同战疫

我们齐心行动


2月8日元宵节深夜,山东省紧急组建4支医疗队拟于2月9日赶赴武汉,其中有2支医疗队由青岛组建。接到命令后,青岛多家医疗机构连夜完成人员选派、强化培训、集结编队,援助湖北医疗队医护人员正式出征。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现代医院创新管理高级研修班(青岛)的三名学员——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国家级中医重点学科肺病诊疗中心副主任陆学超、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干部保健科(老年病科)副主任胡勇、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段建平主动请战,作为队员参加了青岛市医疗队。按照计划,青岛医疗队整建制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3个重症病区。

1-.jpg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援鄂医疗队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援鄂医疗队陆学超:面对疫情,作为党员医生我责无旁贷

这是一场众志成城的战役!2月8日深夜,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接到上级通知,医院考察选派了由国家级中医重点学科肺病诊疗中心副主任、优秀青年人才陆学超博士领衔,思想素质过硬、业务能力过硬的精兵强将组成的专业医疗团队。团队中5名医疗队员来自肺病科、重症监护室、院感专业等关键科室,均为副高级以上专家;25名护理人员主要来自重症医学科、急诊科、全科医学科等重点专业科室。接到指令后,医护团队连夜组建完毕,30名医护队员全部落实到位,并完成信息上报工作。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西医结合取得了良好效果。海慈医疗集团此次选派了中西医并重的医疗、护理团队奔赴武汉,投身新冠肺炎疫情救治工作,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有力保障。

作为青岛市援鄂医疗队二队医疗组专家成员、海慈援鄂医疗队领队,也是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陆学超率先进入隔离病房,熟悉病人病情,交接病房管理工作。陆学超和同组医生团队分组进行了查房、评估与处理,第一时间掌握病区及病人各方面的实际情况。专家组进行了危重症患者病例讨论,及时对症处理。

早在1月24日深夜,医院就接到山东省卫健委通知,要求选派一名中医专家,名单连夜上报,随时待命,参加山东省支援湖北医疗队。陆学超便主动请战,将写好的请战书上交集团党委。他说:“疫情就是号令。我作为一名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科室副主任,必须有所担当,有所作为。呼吸科医师永远是战斗在呼吸道传染病最前沿的。面对疫情,作为一名从事呼吸专业多年的高年资医师,我责无旁贷。”

新型冠状病毒传播开始,陆学超作为一名呼吸科医师,非常关注事态发展。1月23日全国卫生健康关于新型肺炎视频培训会结束后,他心里已经有了初步打算,当天就写下了请战书。

其实,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陆学超的女儿目前上初二,正处于学业关键时期;儿子才两岁多,也需要父亲的陪伴。但他的决定却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当他和爱人沟通时,她更多地是担心和嘱咐安全问题,而对疏于照顾家庭和孩子等没有一句责怪和抱怨。这令陆学超非常感动,因为自己是医生,并且是呼吸科医生,虽然自己很少和她们谈论本次疫情,但是她们通过网络平台还是获取了不少疫情信息,知道严峻性和危险性,但躲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医院给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平台,使我个人能够快速成长。作为一名老党员,现在就是发挥党员身先士卒、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时候。此刻家人也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与支持,他们的理解与支持,是我工作的最强大动力。”陆学超说。

更令陆学超牵挂的是,安徽老家年逾80岁的老父亲还盼望他能回家过年。怕老人担心、影响身体,陆学超选择了善意隐瞒自己支援一线的消息,“适当时候,我会告诉我哥哥”。他已将前往湖北支援的物资打包,处于待命状态,做好了随时出发的准备。

2002年走上工作岗位的陆学超,曾参加过抗击非典、甲型流感等重要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传染病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经验。他是“全国临床重点中医专科”、山东省中医专科专病诊疗中心、青岛市中医医院肺病科副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周兆山主任学术继承人,全国中医临床特色技术传承骨干人才、齐鲁卫生与健康领军人才、山东省青年岗位能手、青岛市第二届优秀青年医学专家,青岛市区拔尖人才。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道疾病如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间质纤维化、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等。

现在武汉处于特殊时期,疫情严峻,资源紧张,医护人员极度疲劳,作为一名志愿援助人员,陆学超将全力以赴,尽职尽责,保质保量完成上级领导部署的援助任务。

2-.jpg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援鄂医疗队陆学超主任医师组织危重病历讨论

3-.jpg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援鄂医疗队陆学超工作照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援鄂医疗队胡勇:隔离病房内外都像战斗,我们都是战士

2月9日清晨,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援鄂医疗队员、集团干部保健科(老年病科)副主任胡勇瞒着家人启程踏上支援武汉的征程。他的妻子、海慈医疗集团中医肾内科医生陈金艳当晚上夜班,等下班看到微信留言后立马打电话过来,心里有很多话,可电话接通的一瞬间竟然一句也说不出来了。

“他只要给我打个电话,我也可以送送他,不过同是医生我也能理解他,因为双方父母都年龄大了,怕他们担心,决定先不告诉父母。”陈金艳说。其实2月9日出发那天是陈金艳的生日,但两人都因为忙碌忘记了。

“看到那么多兄弟姐妹们上一线,还有后方充足的物资保障,我相信这场战‘疫’我们一定能够胜利。”陈金艳给胡勇加油。

来到武汉十多天,胡勇觉得在这里的工作和生活其实都像战斗,“我们此刻都是战士,实行战时管理体制”。胡勇说,进入隔离病房工作需要胆大心细,一方面进入隔离区需要勇气,尤其是心理上的问题需要克服,刚来时的兴奋紧张伴着一丝胆怯,如今都随着时间的延长变得平淡。另一方面由于新冠肺炎的特殊性,每位医护人员都需要做好防护,重新适应工作环境,而这一点需要心细才能防护到位。

“为加强感控工作,医疗队长、总护士长、感染控制小组成员等对我们要求都非常严格。穿脱防护服的每一个步骤都有专门感控护士指导检查,细致到每一个细节。”胡勇说。驻地生活区参照病房标准,设置了污染区、缓冲区、洁净区,从医院回到驻地,衣物鞋子要做安全隔离,做好每一步消毒。

因为环境的特殊性,医生们改变了大范围面对面讨论病例的习惯。他们大部分时间通过微信群进行视频和文件学习,分享工作中的感受,总结经验,解决工作上的问题,进一步优化流程和细节,不断完善对隔离病房的管理和对病人的诊疗措施。

胡勇逐渐适应了隔离病区的工作节奏,对新冠肺炎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医院对病人实行管床和值班管床医生双负责制,实行了“横到边竖到底”管理。胡勇对其中一位产妇患者印象深刻。她与孩子分离,心里焦虑担忧。救援队为患者提供了心理管控小组的医生进行疏导,缓解她的情绪,胡勇负责按时观察她的病情,为她定期复查CT和血液指标,“我们竭尽所能保证产妇的安全,稳定她的病情,争取能尽早转出重症病房”。

隔离病房的危重病人年龄偏大,基础病比较多,需要MDT模式即多学科会诊模式,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分析。每天下午,光谷院区都组织各个医疗队骨干对疑难病例进行讨论,提高大家的救治经验,尤其是对危重症需要多学科会诊的危重症救治经验。医院配备专门的插管小组、呼吸支持小组、保心小组、保肝小组、保肾小组等,针对脏器功能不全患者建立了会诊制度,提高病人的治愈率。

胡勇所在的青岛市援鄂医疗队二队用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完成了团队成员的熟悉和合作,大家很快进入战时状态,接管病区后及时有效的救治使得病人转出率相对较高。工作一天非常疲惫,队员们在回驻地的车上往往都闭目养神,默默为下次进病房战斗积蓄力量。

“因为有完善的战时管理体系、院感管理体系、治疗体系管理体系,一线工作人员只需要全心全意做好医疗工作,全体队员都很有信心完成任务。春天来了,疫情远离我们的时刻应该就快到了。”胡勇说。

“其实武汉很美,很漂亮,尤其是夜景。希望疫情快点结束,春回大气,樱花开遍楚汉大地,这是我们所有人发自内心的渴望。”胡勇说。

4-.jpg

5-.jpg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援鄂医疗队胡勇工作照

青岛六医援鄂医疗队队员段建平:你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

“2月18日,来武汉第10天,生活和工作都上了轨道,开始有条不紊,心情也放松了一些。

“下午1:30坐班车从酒店出发,路上依然是看不到几个人几辆车,到了科室,发现病人从50变成了51个。这几天转走了几个病人,很快就住上了新的,还加了一张床。

“常规交接班后,正赶上 45床要去做CT,因为是危重,需要大夫陪同。同组的男大夫准备换防护服过去,结果没有大码的,穿不上,我就主动要求前去。换好防护服,进入病房,看到轮椅已备好,我走到45床跟前,问她能不能坚持一下去做CT,因为CT对评估她的病情进展非常有帮助。她点了点头,表示可以。护士备好氧气枕,我给她撤了高流量吸氧,就用轮椅推着她出发了。下了9楼,救护车已等在路边,有志愿者帮忙接她上车,我又去9楼接了一个患中风的病人一起做CT。几分钟后到了CT室,下来一看前面排了十几个人,便跟前面的病人协商,看能不能让这个重病人先做。结果大家都说全是重病人,都着急。没办法,只好等。这时候45床已经开始呼吸困难,我找了椅子让她坐着,可是呼吸困难依然越来越重,后来她艰难的喘息声,引起病友们的注意,让她先做。我想扶着她进去,她喘息着说:‘不用,你离我远一点。’我说我穿着防护服没关系,她依然摇头坚持,我只好看着她那么艰难地进了CT室。那一刻,心里真的很感动,多么善良的人啊,困难到这个地步,依然担心地是传染别人!

“做完CT,我看她已精疲力竭,赶紧把她推回救护车,救护车司机也不再等人,立马开车回了病区。艰难地回到病房,这时她不再拒绝我扶她了,赶紧上了高流量吸氧,指脉氧显示血氧饱和度很快到了96%,不再呼吸困难。我松了一口气,刚要走,突然发现她泪流满面。我吓了一跳,过去安慰她。她依然摆手示意我远一点儿。我有点紧张,怕这么重的病人万一再想不开,后果不堪设想。又想起她的家庭,心情更加沉重。她家里一共5个人确诊新冠肺炎,她的父母、老公、姐姐和她都住院了,老公已经病逝,这对她打击很大,可能也是造成她病情加重的一个原因。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安慰她,只好握着她的手,让她感受到我的关心。过了一会儿,她平静下来,哽咽着对我说:‘大夫,你们对我这么好,我一定好好治病,不再想别的了。’我拼命地眨眼睛,不让眼泪流下来,多么庆幸自己学了医,在这个艰难的时刻可以帮上忙!

“脱下防护服,发现身上已经湿透了。回到酒店,把这次CT陪同的经过记录下来。希望我能永远记得武汉的艰难,希望我们都珍惜亲人朋友,珍惜我们平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晚上看疫情播报,武汉的新增人数有所下降,希望这趋势一直持续下去。严冬即将过去,武汉的春天还会远吗?

“加油!我们一起努力,尽快让繁华的大武汉复苏!

“我们是危重病房,为了多收治危重病人,病人情况好转后就转到小型医院、社区医院或者方舱医院,我们再接诊重病人,工作量很大。尤其是护理的兄弟姐妹,每天护理重症病人,非常辛苦,心疼她们,都是花一般的年纪,却扛起这么重的责任!”

6-.jpg

7-.jpg

8-.jpg

青岛六医援鄂医疗队段建平工作照


供稿:中部培训中心

排版:胡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