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人格,首在体育

由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办公室、清华大学体育部联合组织,在香港伟新教育基金的大力支持下,7月23~29日,清华伟新教育扶贫中小学乡村体育教师基本素养提升培训班在清华大学举办。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文雪、老领导孟至和,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刘波、党总支书记马新东,清华大学校友总会副秘书长陈伟强,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办公室主任朱维博等出席了此次开班、结业仪式。来自安徽、黑龙江、湖南、湖北、山西、陕西、河南、河北、贵州、内蒙古、江西、四川、甘肃、青海等16个省的39名欠发达地区乡村体育教师来到清华参加培训学习。

1.jpg

张文雪(中)、刘波(右)、朱维博(左)出席开班仪式

2.jpg

后排:朱维博(左二)、孟至和(左三)、陈伟强(左四)、马新东(左五)出席结业仪式并为学员颁发证书

目前,学校体育教育仍是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让人担忧。学生近视率、肥胖率逐年上升,学生的体能、耐受力、柔韧性等体质健康指标持续下降。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校,考试及升学压力不断增强,学生闲暇锻炼时间少,体育教师数量和教学能力不足,中小学体育课开课率不高,体育课时间被随意占用,学生的体质健康难以得到保障。针对这一情况,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办公室积极发挥资源整合能力,联合清华大学体育部,以问题为导向组织实施了本次学习项目。

体育不仅教会学生锻炼身体,还能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教育孩子成为勇于面对压力、承担责任和克服困难的挑战者。体育运动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而体育课程则是一个良好的训练手段。体育一直是清华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清华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教育观和“面向全员、重视全过程”的体育传统——60年来,蒋南翔校长发出的“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清华人,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早在1926年,马约翰教授就在自己的硕士论文中提出了体育有迁移价值。他认为,体育有巨大的教育价值,这种价值包括两个方面,即体力效果和教育效果。运动可以使感觉更敏锐,使意识得到发展,因而把性格的意识迁移到社会生活中,即在体育运动中产生的优秀品质同样可以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因此体育是产生优秀公民最有效、最适当和最有趣的方法。人们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发展身体素质,培养社会角色,掌握体育的价值规范,促进个性形成与发展的个体社会化过程。

3.jpg

刘波讲授“体育在育人过程中的价值”“清华大学体育传统与发展”

4.jpg

陈伟强讲授“奥林匹克体育”

5.jpg

李庆讲授“我国青少年运动训练现状的思考和研究”

6.jpg

王俊林(左二)讲授“田径运动教学法与训练方法与实践”

7.jpg

彭建敏讲授“体能训练方法与实践”

本次培训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既充分体现了清华的体育传统和精神,也很好契合了欠发达地区体育教师的学习需求,主要设置了“体育在育人过程中的价值”“清华大学体育传统与发展”“奥林匹克教育”“我国青少年运动训练现状的思考和研究”“田径运动教学法与训练方法与实践”“教练员训练计划制定与实践”“体能训练方法与实践”等课程。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教授刘波参加开班典礼并亲自为乡村体育教师讲授了“体育在育人过程中的价值”和“清华大学体育传统与发展”两门课程;清华大学校友总会副秘书长、体育部教授陈伟强,体育部教授、国家队短跑教练李庆,体育部大一教研室主任、女子短跑队教练王俊林,体育部副教授彭建敏等多位名师担任主讲老师。通过七天的培训,参训的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理念、专业能力、教学方法上得到了提升和进步。大家表示,将通过本次学习,把清华的体育教育观、体育传统和体育精神带到广大欠发达地区,让“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理念深入人心。

8.jpg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扶贫工作的力度,各方面对欠发达地区的投入力度明显增大,特别是教育部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让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可以获得更多的培训机会。针对这种情况,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办公室根据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情况,立足清华大学教育资源优势,在保留原有校长、班主任、幼儿园园长等培训项目的基础上,将培训的重心转移到针对贫困地区“音、体、美”学科短缺师资的培训上来。通过项目之间的有序结合和关联,增强教学站所在地学校对“音、体、美”学科的重视。通过调动各教学站参与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扩展培训的效果。(供稿: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