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重构

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从未这么大、这么深远。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欢喜还是深深的恐惧,不断突破的生命科学带给我们的是长生不老还是物种变化……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些技术将对教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当“百岁人生”不再是梦想之时,六十岁的你如何面对和盘算接下来四十余年的生活,而你曾经的工作时间也不过四十年而已;当你无法超越机器人,无论是知识容量抑或是逻辑辨析时,你会不会深感恐惧和悲哀,你会不会深感无助与恐慌,人何以为人?我的所学有什么用?

面对这样的境况,教育该如何应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育方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应技术的改变,在时间和内容两个维度上重构教育,我们必须主动而为之。

教育在时间上的重构

传统的教育在时间维度上,从幼儿教育,到青少年时期的中小学教育,再之后是青年时期的职业教育或是高等教育,一般跨度为12~20年左右,通常在20~27岁完成相应的教育环节。进入职场之后,根据工作需要,会辅以一定的继续教育课程,但大多数呈现为断断续续、离散式的。当我们的生命时长延长至百岁之后,这样的教育安排已然不符合人们的需求。教育必须在时间上进行重构。

未来的教育在时间上的安排,不仅仅要考虑年轻时就业的需要,更要考虑在六十岁结束人生第一阶段的职业生涯之后的生活。未来的四十年如何度过、如何面对,教育将再一次发挥它积极的作用。有可能是你,也有可能是我,在十八岁时选择的专业方向、接受的教育并不是你我内心真正的兴趣和爱好,那个当下的选择也许是父辈的安排,也许受到了媒体舆论的影响,抑或还是朋辈的建议或是从众心态的结果。但到了六十岁或者某个较大年纪的时候,内心的呼唤再次唤醒了曾经的梦想,为了让余下几十年的生活更加安逸、从容、自我,再一次选择专业、开始学习或许会成为一种必然,教育要为之做好准备、提供服务。

作为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必须面对这样的变化,终身教育不简简单单是一个名词,而是从时间的维度给大家“百岁人生”的教育规划的实现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服务。

教育在内容上的重构

在阿尔法狗战胜众多高段位棋手之后,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会和我一样有这样的疑问:“未来我会不会被机器人所取代?”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种画面,机器人将成为你的同事、你的员工,甚至是管理你的“人”;你寒窗苦读数十年,满腹经纶但或许敌不过一个机器人,它的“脑子”里装满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成果,而且可以随时调阅应用,而你有的时候会卡壳、会遗忘。画面很美,但很残酷!

未来的教育,要面对这样的画面,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教什么?”传统的认知中,知识传授是教育最基本的功能,但知识传授或许已不足以让人有自信去面对未来的挑战。中国古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清华大学的章程中,也明确提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和教育理念。二者分别将“传道”和“价值塑造”放在第一位,这或许是未来教育所承担的最重要的职能。

教育必选在内容上重构,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知识传授不再是教育的主要内容,而是把价值观、价值取向作为教育的根本所在,这是一种从“实然”到“应然”的变化。教学内容更多地帮助受教育者回答“好不好?”“要不要?”“该不该?”“有没有用?”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回答反映的是一种价值取向和价值认同。关于“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是主体对客体本身的性质、形状、结构、规律等的反映,不再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作为一种技术性的存在,在这方面或许有先进的技术辅助解决,比如嵌入芯片、输入知识等等。而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也将是人之所以为人、人和机器人最重要的差别。

作为教育机构和教育者,我们存在的意义,是将人类共同的、科学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传递下去,让人在面对技术的挑战时,不会畏惧、不会迷茫!


供稿 | 刘震

编辑、排版 | 侯燕